巴黎雷欧: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法则

巴黎雷欧:国际贸易中绝对利益法则和比较利益法则

巴黎雷欧:国际贸易中绝对利益法则和比较利益法则

——巴黎雷欧巧解“国际贸易”

□ 巴黎雷欧(任由之)

亚当·斯密在《国富论》中讲道:交换是人类的天性。这一观点目前基本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。解答了为什么会存在贸易这一问题,人类对于他人所拥有的自己没有的物品的执念,或沟通或强迫的交换,铸就了全球性贸易的滥觞。

文明的发展促使国家的形成,其中的历史丰富多彩。因为诸多历史遗留问题,即便现在开放合作,寻求大同的人类,依然受着国家这个机关的束缚。所以,作为实际经济行为的贸易,也受到国家边境和暴力机关的干预。

自然而然,在国家范围内部的贸易,享有较高的自由度,而跨越国家单位的贸易,则充满了不确定性。并且,通过目前国际贸易兴盛的现状,也可以知道,其中必然存在着可以让资本所有者愿意投资的较为可观的利益。

研究贸易问题,取巧的办法是微分。拨去过多介入的因,由果上溯而求主因,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多因一果的现象的时候,更快捷地去把握问题的基本脉络。亚当斯密就是这么干的。把纷纷扰扰的多边国际贸易撇在一边,假定目前世界上存在两个国家。

这样的假设,好处有二:一是简单化分析难度;二呢,人类亦并非刚刚开化就知道了地球村这概念,而且在漫长的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文明进程中,经济区域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,所以并非经济区域最大单位从一形成就是国家。也许是相邻的部落,较近的村落。这样一来,一片地方,有两个族群,互相之间产生了贸易往来,具有很大可能性。所以,亚当斯密的两国假设可以说既是简化,亦是溯源。

既然溯源,那我们权且把国家用基本经济单位来表达,现在有了两个经济单位,前文已经说到,交换是人类的天性之一,所以,在经济单位内部,天然存在贸易。支持这个贸易的,是人的天性,那又是什么力量使我们的先人们放下掠夺的战刃,克制了好战的另一天性,开展友好的贸易活动呢?

要进一步研究,请跟着巴黎雷欧来将简单化进行到底。

假定以上两个经济体中,只有两种资源,只各生产两种商品,贸易自由,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自由竞争,并且忽略运输成本和货币因素的影响。出于研究方便,假设经济体A和B均生产布匹和酒水。A中工人每一个劳动小时可以生产1米布,2升酒,B中工人每一个劳动小时可生产2米布,1升酒。因为只有两种商品,引入货币意义不大,直接来对比物物交换的价格。在A经济体中,布匹换酒水的比例是1米换2升,而在B经济体中则是1米换0.5升。同时在A中,酒水换布匹的比例是1升换0.5米,B中1升酒水换2米布匹。

巴黎雷欧:国际贸易中绝对利益法则和比较利益法则
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有人从A向B出口酒水,假设出口2升,则在B内经过贸易后,换成了4米布匹,这4米布匹运回A处,再兑换成酒水,则根据A 的物价,可以兑换成8升酒水。结果,A从此次跨单位贸易中获利6升酒水。同理,假设有人从B出口2米布匹到A,则经过在A中的贸易,可以得到4升酒水,这4升酒水回到B再经过贸易,可换得8米布匹。则经济体B从这个跨单位贸易中获利6米布匹。

300%的利润!马克思说超过100%的利润,就可以让资本家不择手段。这个眼看着300%了,那还不憋足了劲天天往来在商道上了。当然,以上的假设性研究,忽略的因素过多,只是解决一下国际贸易最原始的动力的来源问题。

就目前巴黎雷欧能想到的问题就有很多。比方说没有考虑供求关系,假设上述跨单位贸易的频率急剧增加,那么便会影响供求关系,进而影响交换比例,即物价。

以上是对亚当斯密绝对利益法则的形象化解构,且贸易现象的假设基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: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,也即是认定,商品价值的惟一来源是劳动,才有了以上的贸易交换比率。即以上原理均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。目前的西方经济学,似乎都并不认为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,且认为劳动具有不同性。则以上法则因此在基础层面存在争议。

但是,在针对为何要进行国际贸易这个问题的研究上,绝对利益原则给了我们最直观的回答。

根据绝对利益法则,我们能感知到,贸易活动最根本的原动力是利益。也即:有利益,才有贸易活动。A和B两个经济体,通过互相之间的跨单位贸易,都获得了额外的利益。

不过绝对利益法则在设立条件的时候,过于单边化了,即两个单位各有一个劳动效率占优势的产业。这样,在贸易中,各单位都出口自己生产效率高的产品,进口自己生产效率低下的产品,从而获得了更高的利益。可是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。社会发展往往是,一片区域经济发达,则各个产业都比较发达,一片区域经济落后,则落后表现在劳动生产的方方面面。

于是乎人们就担心了,假设两个单位相比,一个单位在所有生产劳动上都比另一个单位占有绝对优势。这个时候,跨单位贸易还能存在吗,还能双赢吗?

粗看起来情况比较悲观,弱势单位的所有商品都没有竞争力,如果贸然参与跨单位贸易,会不会让强者恒强,弱者更弱呢?

这时,英国的理论界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:大卫·李嘉图。他提出了比较利益法则:两利相权取其重,两弊相权取其轻。就是说,A单位出口相对利益大的产品,B单位出口相对劣势小的产品。这会造成什么样的贸易现象呢?

假设,A单位和B单位都生产布匹和酒水,A单位工人每劳动小时生产6米布或4升酒水。B单位工人每小时生产2米布或1升酒水。这样,B对A来说,生产效率属于完败状态。

巴黎雷欧:国际贸易中绝对利益法则和比较利益法则

在布匹生产上,A与B的劳动生产率比例是6:2=3;在酒水生产上,A与B的劳动生产率比例是4:1=4。

以上比例可以看出,在A与B的生产中,酒水的相对利益大。在B与A的贸易中,布匹的相对劣势小。根据李嘉图的比较利益法则,A中商人可以向B出口酒水,而B中商人可以向A出口布匹。

首先分析现在各单位不进行相互贸易时,内部贸易的交换比例。在A中,1米布可以换0.67(2/3)升酒水,同时1升酒水可以换1.5(3/2)米布。在B中1米布可以换0.5(1/2)升酒,同时1升酒可以换2米布。假设从A出口4升酒水到B,则在B中以B单位的交换比例,可以换得8米布匹,将8米布匹运回A,根据A的交换比例,可以换得5.34(10/3)升酒水,获利约1.34(4/3)升酒水。

再假设从B出口2米布到A,根据A内部的交换比例,可以换得1.34(4/3)升酒水,将1.34升酒水运回B后,根据B的交换比例,可以换取约2.67(8/3)米的布匹,获利约0.67(2/3)米布匹。则,A处商人在外贸中的利润率是1/3,B处商人在外贸中的利润率亦是1/3,双赢。

至此,简单层面上的国际贸易溯源由亚当·斯密和大卫·李嘉图分别通过绝对利益法则和比较利益法则共同完成。

2016.04

巴黎雷欧(李由,任由之),国际经济谈判专业(博)毕业,著有《国际谈判哲学》(2016)+《国际谈判实务》(2016法文版华文版)《法国现代书画艺术评论》(英文版3 卷)和《雷欧带你认识法国》《雷欧带你认识巴黎》等书籍,其论著《跨国公司内部谈判效益论析》(法文版,图中咖啡色书籍)被作为法国高商图书馆示范论著和美国通用公司(欧亚总部)特定读物。

国际商务谈判双璧:《国际谈判哲学》《国际谈判实务》

巴黎雷欧:巴黎红磨坊的热舞女郎

巴黎雷欧:神圣一水间的圣米歇尔山

巴黎雷欧:豪华奢侈的法兰西故宫

发布于:河南省